□ 核心提示 ● 中國人講究“敏慧”,一本書到了你手里,突然覺得跟你很契合,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與你最切近的作家,被他(她)感動為他(她)流淚?!对娊洝防镎f,閱讀是尋找知音。你在無數的作家中找到一個幫你說話的人,幫你表達感情的人,這就是知音。 ● 為什么一本讀過好幾遍的書突然在一個場合里面再去讀它會這么抓人呢?書在每個不同的境遇當中帶給你的人生想象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好書是值得一讀再讀的,這是我的切身體會。真正的好作品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是密切相關的。 閱讀,可以滿足娛樂和求知的需求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大家都會讀書,很多人也都有讀書的習慣。讀書有非常多的功能,那么為什么要讀呢?大家錢鐘書是一個好讀閑書的人。他在國外留學時,腦筋經常被考試考得一團漿糊,然后就會問朋友要小說看,都是閑書,他戲稱將這些書拿來補補腦子。所以,有時候讀讀閑書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讀的是中文系,一開始研究比較多的是外國文學。發(fā)現有些著作在二十歲左右是讀不懂的,比如卡夫卡的著作??ǚ蚩ㄊ俏覀冏钤缗龅降囊粔K骨頭,也最難啃。有個故事,卡夫卡在布拉格出版了一本小說集,放在書店里面賣,他自己買了10本送朋友,直到他去世時那本書的銷量是11本,可見他是一個多么不招人待見的作家。但在當代,在德國,他的名字可以和歌德相媲美,在全世界最好的作家中他可能排在第4位。所以中文專業(yè)的人都對卡夫卡覺得畏懼。而我對卡夫卡的研究產生很大的變化是因為一個偶然事件。 當時我在華東師大讀書,跟另一個作家李洱沿著校園的大道往學校校門口走。發(fā)現路旁樹林里有一張圓形石桌,桌邊坐著一個女生拿著一本書在看,邊看邊哈哈狂笑。于是決定去看看她讀的是什么書。她把書反過來,我們兩個中文系的人頓時就傻了,那本書是卡夫卡的《審判》?!秾徟小肥强ǚ蚩ǖ拇碜?,是描寫官僚體制和法律的陰森可怕,這本書怎么能笑得起來呢?于是便詢問那位女生:“你為什么能笑?”女生答道:“我給你們讀一段,你們聽聽好不好笑。”她就讀了小說的第一段,我們一聽,確實挺好笑的。我們便問她的專業(yè),原來她讀的是生物專業(yè),屬于理科生。我們很感嘆,一個非中文系的學生,也不知道卡夫卡這個人地位多高,也沒覺得這位作家這么值得她尊敬,偶爾借閱到一本卡夫卡的書,把它當通俗小說在讀,讀得如此開心。這位女生對我們一輩子都有很大的啟發(fā),她用消遣的眼光去看書,這樣的好處是能避免很多先入為主的意見。 除消遣和娛樂之外,讀書還有一些另外的原因或者說是功能。比如最主要的:求知。我們需要從書里面得到很多的知識,要了解這個社會進而了解我們自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機。講講我們那個年代可愛的讀書氛圍。大家知道法國有個非常重要的作家叫安德烈·紀德,傳說他寫得最好的一本叫《窄門》,這本書大陸沒有翻譯,所以就借不到。后來上海來了位作家馬原,他手里就拿著一本《窄門》中譯本,臺灣出版的。這在當時的華東師大成了一件轟動的大事,大家全部涌到馬原處要求看那本書。問題是馬原在上海大概只停留20多個小時,這怎么分配呢?我們大概十幾個人,登好記,晚上不睡覺輪流看,每人兩小時,不管看沒看完,到點就交書,在他上飛機離開前我們全都輪流看完。所以那個年代,好書不易得。而今天的狀況已經完全相反了,書太多,最大的苦惱是現在的書過剩,過剩了反而就不讀了,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去選擇,所以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這是現在全世界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們要有判斷力,判斷哪些書對自己是有用的,是自我選擇而不是被人控制地去選擇。 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審美感覺 有時候讀書是為了審美。有些人喜歡古典詩詞,喜歡蘇東坡的文章,喜歡歐陽修,覺得他們的華美辭章能讓身心得到巨大的愉悅。這是審美方面的追求。對年輕人來講,要建立一個起碼的審美眼光非常困難。我講課時經常會談到這個問題,現在的學生沒有歷史化的過程。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他得獎前我在學校講當代文學時請學生們讀過他的一本著作《透明的紅蘿卜》,然后我進行講解。小說中寫到一個農村的小孩,從來不說話,曬得黝黑光著身子在田野上瘋跑,像個精靈一樣。他暗自喜歡著一個年齡比他大很多的姐姐,有次他意外地砸傷了自己的手,那位姐姐就掏出了手絹為他包扎。于是,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帶著那塊手絹,視作信物。為了防止這塊神圣的手絹丟掉,所以他將手絹藏到了一座磚橋的其中一塊磚里,每當經過那座橋時便會抬頭望一下那塊藏手絹的地方,因為那里藏著他的愛情。有位女同學提問:“老師,這本書中有些東西我讀不懂。男孩子這是在干嗎?”我愣了愣說:“這不就是戀愛嗎?”“戀愛有這么復雜嗎?”“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怎么談戀愛的?”“我們很簡單,很直接,不愛我就拉倒!”可是那個時代不允許這樣,不敢說這話,逼著你得把很多心思藏在心里,通過器物來表達,很復雜,現在的年輕人都無法理解。所以我認為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培養(yǎng)一個人的審美感覺,同時也需要人生經驗的培養(yǎng),一個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為一個好的讀者的。 中國人講究“敏慧”,一本書到了你手里,突然覺得跟你很契合,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與你最切近的作家,被他(她)感動為他(她)流淚?!对娊洝防镎f,閱讀是尋找知音。你在無數的作家中找到一個幫你說話的人,幫你表達感情的人,這就是知音。尋找的過程不是這么容易,需要經歷、需要付出,即使投入三十年的精力都未必能成功,代價高昂,毫無收益。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非常功利化的社會,是一個有付出必然要索取回報的社會,是一個交換價值占據一切的社會,也是一個粗鄙化的社會,還會有人去做這樣的傻事嗎?所以個人覺得一個人要具備審美能力,很困難,但是仍然值得去追求。 閱讀,最重要的目的是尋找人生的意義 閱讀一個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追求人生的境界。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挑戰(zhàn)和痛苦,但我們自身是無法解決的,怎么辦?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我覺得最重要最有用的書是能夠幫我們解決人生疑難的。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求教,而當我們讀書讀到一定的數量,馬上就會清楚這個事情是怎么回事。我以前和朋友聊天說到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分房子分不到,評教授評不上,別人借錢不還等各種各樣的煩惱。但是如果你懂《周易》,你就不會那么煩惱,因為《周易》告訴我們你在任何處境之下都有好、中、差之分,人在任何處境之下總是相對的,這是《周易》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智慧。你認為你處于一個最壞狀態(tài)的時候,這個壞事可以變成好的。再比如說,你發(fā)現自己處于一個最好狀態(tài)的時候往往可能是壞的開始,也就是說你的處境再差它也有好的部分。這些我覺得就是古人傳統(tǒng)智慧當中最了不起的。 東歐有一位著名作家叫昆德拉,他說一句名言:假如歐洲的歷史因為種種原因全部喪失了,只要歐洲的小說還保留著,我們就可以通過小說把整個歷史復原。這是昆德拉關于小說對于歷史最高的評價。十九世紀的小說非常偉大,包羅萬象,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人到40歲的時候會遇到一個轉折,我遇到這個轉折的時候也覺得很難適應,突然無限反感,覺得生活一點意義都沒有。然后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情,那天晚上我在家吃飯,一位研究俄羅斯文學的教授突然來敲門說:“明天你幫我去上一堂課,我要出差去了。”我趕緊追出去,我說:“你不能開玩笑,你研究的是俄羅斯文學史,你讓我去講?”他說: “你不是很喜歡陀斯妥耶夫斯基嗎?你就給他們說說陀斯妥耶夫斯基吧。”我記得很清楚我就端了飯菜在書桌前一邊吃飯一邊就從書架上把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放在旁邊,我原本就想把前言看一下,糊弄一下學生就算了,接著遇到了我在閱讀史上最奇怪的一件事情,我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看完了前言看到正文,然后我就這樣讀下去了,等我把書讀完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早晨6點了,這是我讀書讀得最奇妙的一次,居然在我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把一本書讀完了。 為什么一本讀過好幾遍的書突然在一個場合里面再去讀它會這么抓人呢?書在每個不同的境遇當中帶給你的人生想象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好書是值得一讀再讀的,這是我的切身體會。真正的好作品和我們的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是密切相關的。 閱讀,讓我們思考死亡的意義 大家知道我們人生當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死亡,這個問題在我們身體很健康、生活很幸福的時候我們不會去想,尤其是年輕人,他不會去想死亡的意義,也不會考慮生死問題,但是所有的這些問題是小說中最深的主題。我把列夫·托爾斯泰作品的《安娜·卡列尼娜》作為例子。 在歐洲文化中,特別是18、19世紀以后出現了一個大問題,原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會死亡,但是這個世界安排了一個彼岸,死后基督教會把你引向天堂,只要做一個善人,死后問心無愧,那你在死后還將展開另一個宗教的生命。那個時候的人對此深信不疑。你有苦惱,比如通奸,覺得這是不道德的,怎么辦呢?就跑去告解。告解完回去,繼續(xù)犯罪,沒事兒,因為有上帝幫你承擔。但是17、18世紀,現代啟蒙運動出現以后,上帝被殺掉了,就是說,大家誰也不相信上帝,上帝死了。那上帝死了我們有痛苦怎么辦呢?只能自己扛著。突然發(fā)現死了以后什么都沒有,什么天堂、彼岸,全是假的。這些作為重要的一個宗教秘密在17世紀的時候突然被敞開了,公布在光天化日之下,帶來了巨大的恐懼。 再一個問題,人類關于永恒的觀念消失了。你去看歐洲的建筑你就了解了。中國人的建筑大都是木頭、磚木結構的。羅馬的建筑像萬神殿,差不多已經是兩千多年了,它還在用,而且完好無損。羅馬大街上六百年、一千年以上的房子很多。你生活在歷史當中,每個房子都有幾百年的歷史。歐洲人為什么有這樣的東西?因為他們有永恒堅定的信心,他的時間是一個線性的時間,從伊甸園到末日審判,是跟宗教時間相伴隨的。他相信是有永恒的,因為有永恒,所以有道德。他們是在服務于時間、服務于上帝,在某個時間段,上帝還要出現,耶穌要顯靈,但是這也被打碎了。因為到了18世紀出現了一個“怪物”——科學。 科學這個東西很“危險”,它帶來了某種知識上的進步??茖W證明地球的存在只不過是一個偶然,是由于大爆炸才出現了這么一個星球,上面有生命,若干年以后,這個地球是要毀滅的,也就是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天,人類將不復存在,而且這個過程不會太長。這樣一來問題就大了,為什么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既然永恒沒有了,地球不過是一個偶然,所有這些哲學問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師,他們都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就是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背景。他要回答這么大的問題,顯然他回答不了,但是作家的偉大往往在此,因為有這樣的巨大動力去推動他解決這個問題。 托爾斯泰在小說里提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我們的生命都很短暫。即使能活到兩千歲,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一個瞬間。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倍际窍鄬Χ缘摹H缓箨P于自然的問題又出現了,發(fā)現人作為萬物之靈長,只不過是一個動物。歌德首先發(fā)現,人身上有很多殘酷的本性,所以他寫了《浮士德》。這樣一來,人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危險,這個危險就是“我活得好與不好有什么關系呢?” 那么怎么打發(fā)這段時間?是做一個卑微的人還是做一個偉人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地球總會有一天也不存在了,這個東西我們把它稱之為“虛無主義”。所以18世紀的時候在歐洲出現了一個虛無主義的運動,尼采就是其中的代表。面對這么大的一個問題,托爾斯泰是怎么解決的呢?《安娜·卡列尼娜》里寫得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列文,列文從頭至尾都在追尋這個問題,他目睹了他哥哥的死,感到虛無,本來是想靠愛情來解決,心心念念覺得這一生中只要找到一個女孩子,跟這個女孩子廝守一輩子,就能擺脫空虛,這個女孩叫基蒂,他就去跟基蒂求婚。可基蒂的母親不喜歡列文,而喜歡沃倫斯基,最后把閨女許配給了沃倫斯基,但是問題是,沃倫斯基不喜歡她,喜歡安娜,很復雜。他的小說就是這么一點點地把人生的悲慘、掙扎全部展現,大家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讀懂的話,背上是會出冷汗的。 托爾斯泰晚年在《懺悔錄》里寫道:我其實是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因為他在虛無里面浸透得太深了,想給人類指出一條新的道路。他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被老虎追著跑,跑著跑著他發(fā)現跑不掉了,就往井里面跳,可是他往井里跳的時候發(fā)現井里還有條蛇張著大口,十分害怕,一把抓住了井邊的一棵桑樹,人懸在了半空中,托爾斯泰說這就是我們的一生,老虎吃不到,蛇也吃不到,暫時安全,問題是,你遲早會死,為什么?因為桑樹上有兩只老鼠,一只白老鼠,一只黑老鼠,他們在咬桑樹的枝干。你可以想象,雖然它們咬的速度比較慢,但總有一天會咬斷,咬斷人就掉下去了。我問大家這個白老鼠、黑老鼠象征著什么?白老鼠象征白天,黑老鼠是晚上,也就是說,你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時間總有一天會把你殺掉。那個人一抬頭,發(fā)現樹枝上還有個蜂巢,有蜜蜂做的蜜,所以他貪婪地把舌頭伸出去舔一舔那個蜜,覺得這是一生中最大的愉快。 托爾斯泰一輩子做了這么大的一個思考,他給我們指出了一個什么樣的道路呢?有兩點要記住,一個是:天國就在我們的心中。過去的天國在外面,有上帝,現在上帝沒了,但是天國還在。所以托爾斯泰提出,不以暴力抗惡。他的博愛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一樣,在這樣一個世界中,認為人最值得生存的是通過愛的行為,賦予它意義;第二個,托爾斯泰告訴我們,人不論面對多大的壓力和困境,都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小說里面特別智慧的一句話“上帝既然創(chuàng)造了人,同時他會給予我們承受苦難的能力?!蓖袪査固┳詈笳f得很輕巧,他說天國在我們心中。托爾斯泰八十多歲離家出走,最終死在了一個荒涼的車站上,也就是說,他自己也沒有找到出路。 (作者劉勇系清華大學教授 ,載于《新華日報》,聞君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