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即曲阜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古稱魯縣,是周朝時期魯國國都。 “曲阜”之名最早見于《禮記》,曲阜東漢應(yīng)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曲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故鄉(xiāng),同時也是黃帝的誕生的地方,1982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譽(yù)為“東方耶路撒冷”。 在曲阜,我們游覽了孔林、孔府與孔廟??琢质强鬃蛹捌浜笠岬哪沟?。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畝。它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內(nèi)有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10萬多株,盤根錯節(jié),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shù)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nèi)尚有李東陽、嚴(yán)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孔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墓周環(huán)以紅色垣墻,周長里許。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黃養(yǎng)正書。墓前的石臺,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筑砌,清乾隆時又予擴(kuò)大??鬃幽箹|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名為攜子抱孫,另看又似一“品”字,帶有子孫世代為官的意思。道旁兩行蒼檜翠柏,如龍如虬,夾道而立,各有72和73株,各代表著孔子73歲與他的72賢徒。城以外皆孔氏子孫,圍繞列葬,三千年來,未嘗易處 。在世人感嘆死不起的今天,又有誰不羨慕孔子的福蔭千秋萬代。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位于孔廟的東側(cè)??赘强鬃拥障底訉O居住的地方。漢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孫孔霸為“關(guān)內(nèi)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qū)”。這是封建帝王賜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記載。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愿為“衍圣公,宋徽宗時封為世襲“衍圣公”,孔府也就稱“衍圣公府”?,F(xiàn)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筑包括廳、堂、樓、軒等463間共九進(jìn)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有號稱“天下第一人家”的說法。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nèi)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有前廳、中居和后園之分。前廳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處理公務(wù)的場所。衍圣公為正一品官階,列為文臣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quán)。前廳另設(shè)知印、掌書、典籍、司樂、管勾和百戶廳等六廳辦事機(jī)構(gòu)為孔府服務(wù)。孔府現(xiàn)在還保存著不少歷代珍貴文物如商周銅器、元明衣冠、古代書畫、名人墨跡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琺瑯等藝術(shù)珍品。此外還有大批明清以來的文書檔案。整個孔府宛如一座珍藏?zé)o數(shù)的博物館。 圣府大門為間五檁懸山式建筑,匾書“圣府二字”,為明朝嚴(yán)嵩所書。門兩邊有對聯(lián)一幅“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lián)概括出千百年來“圣人家”的氣派。明代建筑,3間,高7.95米,長14.36米,寬9.67米,主體結(jié)構(gòu)及外觀均保持明代式樣和風(fēng)格。 圣府大門后為重光門,約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高5.95米,長6.24米,寬2.03米,門上懸“恩賜重光”匾,故稱“重光門”。此門平時緊閉,只在喜慶大典、迎接圣旨和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開啟,故又稱儀門,四柱回梁,懸山肩挑,前后重花蕾各四朵,所以又稱“重光門”。 與在大堂、二堂相連,呈“工”字型?!伴w老凳”相傳說為明代奸相嚴(yán)嵩聽說皇帝將要對其治罪時,托孔府衍圣公代為求情時,坐侯之物。故又稱其為”冷板凳“。 出內(nèi)宅走之路處有一貪照壁,象麒麟但不是麒麟,想象中的貪婪之獸,它擁有了所有的寶物,還想去吃太陽。此畫在內(nèi)宅門里墻上,為出內(nèi)宅走之路,用以告戒府人不要貪贓枉法。 最后一進(jìn)是花園,又名鐵山園,在孔府北部,因清嘉慶年間七十三代衍圣公孔慶镕重建此園時以鐵石裝點園景而得名。建于明代,因建在孔府的最后面,又稱后花園,園內(nèi)有太湖石假山及各種奇異花草特別是有一柏五枝、中生槐樹的“五柏抱槐”(一株五棵柏樹環(huán)抱一棵槐樹),十分奇特。在園內(nèi)南北小路將花園分為兩區(qū),西區(qū)有牡丹池、芍藥園、竹林、鐵山等景致,東區(qū)有翠柏書屋、荷花池、涼亭、水池,池南為太湖石堆砌的假山。 孔廟 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cè)300米處,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讖R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為廟,歲時奉祀?,F(xiàn)存的建筑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占地327畝,前后九進(jìn)院落。廟內(nèi)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讖R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xué)士謁廟的詩文題詞,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等,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藝術(shù)的珍貴史料。 孔廟內(nèi)的十三碑亭是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亭內(nèi)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各類碑刻55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其中最大一塊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重約35噸這塊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dāng)時條件下能將此碑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實在令人驚嘆。我聽導(dǎo)游說開始走水路,沒水路后就在冬天打井取水澆于路上,使其積冰,然后在冰上拉。讓我在感嘆孔氏家族的皇恩浩蕩的同時又悲涼封建王朝的勞民傷財。(沿海公司錢樹國摘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