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不期而至,經(jīng)過十年寒窗的莘莘學(xué)子,在各自的考場接受考驗。相信每個考生都希望自己能發(fā)揮出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績,而家長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考后能“金榜題名”、如愿以償。然而,并非百分百的升學(xué)率注定了不可能人人都如愿如意,這就需要考生及家長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正確對待和處理好這個“不如愿”。
孔子弟子三千,“有異能”者也不過七十二個;跳龍門的鯉魚每年都是成群結(jié)隊,但最終跳過龍門的也只有數(shù)條。如果家長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是一廂情愿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味采取一些不切實際的“非常態(tài)度”甚至“非常手段”對待和要求自己的子女,可能會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后悔豈不晚矣?!
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有個兒子,天資聰穎,讀書勤奮,被燕王視為掌上明珠。洪武六年,朱元璋開科取士。燕王渴望兒子金榜題名,為祖上爭光??荚嚽皫滋欤嗤鯙槭箖鹤颖3智逍训念^腦,便帶兒子游歷了京西的名山大川。到蔚州界內(nèi)的大南山時,燕王把兒子叫到面前,很動感情地說:“爾寒窗數(shù)載,成功在此一舉,此番進(jìn)京趕考,須隱姓埋名,獨占鰲頭;若金榜奪魁,咱父子再在此相會;如若不然,就別來見我!”。
考試結(jié)束后,燕王天天在此等候兒子的佳音,等了好多天。一天,兒子果然來了。燕王想起前言,心中竊喜。但兒子跪在面前說:“孩兒不孝,未遂父愿,只考了個探花?!毖嗤趼勓砸彩谴笙策^望,但卻沒有夸獎兒子,沒有及時地與兒子分享成功的喜悅,而是把喜悅深埋心底,故意擺出一副“父道尊嚴(yán)”的架子,把兒子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地瞎擼了一頓,還煞有介事地強(qiáng)調(diào):“爾未能獨占鰲頭,有違父訓(xùn),還有何臉面來見我?”不想他年少的兒子真的認(rèn)為因此惹父親生氣了,慚愧不已,遂一邊痛陳“孩兒不孝,讓父親白疼了一場”,一邊趁父親不備,一頭撞死在了懸崖上。燕王自是痛斷肝腸,但后悔早已是來不及了。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愿這個“燕王逼子”的真實故事,能對高考后所有“不如意”、“不如愿”的考生尤其是考生的家長有所啟示,并引以為戒,不讓類似的悲劇再次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