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艾葉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的氣氛,被這經(jīng)年的小曲小調(diào)兒輕輕一哼一唱,就被濃濃地暈染開了。 粽葉、糯米、綠豆、清香……一連串的端午印跡就這樣涌入了我的腦海,在誘惑著我味蕾的同時,也勾起了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每近端午時節(jié),母親便開始和隔壁左右的阿姨嬸嬸忙碌起來,剪粽葉、泡糯米、捻細繩、打井水……待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包的工作就可以開始了。老家包的粽子,與現(xiàn)在市面上常見的粽子是有區(qū)別的,它用兩種葉子包裹而成,看起來更大,吃起來更香,回味起來更悠長。待糯米被葉子一層層裹緊之后,便可以用事先捻成的細繩系緊了,串成長長的一綹,猶如串串左右搖擺的鈴鐺。 最后一道工序,當(dāng)然是將包好的粽子放到柴火大鐵鍋里面去熬煮,這通常需要花上大半天時間。等待的過程是那么漫長,因為糯米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煮熟煮透,也因為嘴饞的人只想快點享受到那清香誘人的美味。而每到快出鍋的時候,大鐵鍋里水花翻飛,沉甸甸的粽子就像一串串沉重的鈴鐺,想躍動卻又太過笨重,廚房里則熱氣奔騰、清香四溢,讓人充滿期待而又滿懷幸福。所以,我總會抵擋不住肚里那幾根“饞蟲”的誘惑,三不五時地就去掀鍋蓋,先用鍋鏟翻一翻,再用竹筷去戳一戳,看粽子熟得怎么樣了,是不是快煮透了?而母親總會站在邊上一邊添柴一邊嘮叨:“饞丫頭,不要掀鍋蓋,香氣都跑完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終于熟透了,可還得一層層褪掉那一層層冗長的“外衣”。令人發(fā)笑的是,每回看到褪掉的那些芭茅葉,我總會想起“王婆婆的裹腳布”這一說,不過味道卻是截然相反的。閉上眼美美地嗅上一口香噴噴四溢的熱氣,再讓白嫩嫩的粽身在紅砂糖堆里打個滾兒,接下來便可以“風(fēng)卷殘云”大吃一頓。母親包出來的粽子,各方面都比市面上的粽子略勝一籌。其香味讓人口舌生津,吃起來更是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的發(fā)展從來不會讓腳步停歇,進入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市面上的粽子更是“推陳出新、形態(tài)各異、花樣百出”,水果粽、豆沙粽、臘肉粽、八寶粽……各種口味應(yīng)有盡有??擅棵砍灾切﹥r格不菲、內(nèi)容各異的粽子時,我總是惦念著母親包出的內(nèi)容簡單直白的“純米粽”?;蛟S,我所惦念的,不僅僅是粽子,還有母親在纏纏繞繞的包裹中,包出的那份對于生活的期盼和掛牽。 有趣的是,尚小的兒子也跟我一樣,對手工包的“純米粽”情有獨鐘,時常嚷著要吃。我經(jīng)常想,是不是應(yīng)該像母親一樣,去把自己對于生活濃濃的愛與希冀,也化作一縷縷清新的粽香,飄向未來的遠方……
|